「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醉翁亭記: 描寫滁州的山水之美與作者的遊宴之樂。
全文以「樂」自為主線,文末點明「與民同樂」的主旨。
兩文作者歐陽修與范仲淹是同一時期的人,
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爲歐陽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貶,
文章寫於兩人被貶之後,
都是寄情於山水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 不同點 ]:
《岳陽樓記》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思想,
主要突出一個“憂”字,
但《醉翁亭記》中歐陽修所追求的是與民同樂,
突出一個“樂”字,這兩種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文章寫法比較
[ 相同點 ]:
1、兩文都是寫景的文章,在寫景時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點寫,
如《岳》中“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迹涯”
這句話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種波瀾壯闊的特點,
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那種宏偉的景象,
再比如說《醉》中“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
短短2句話就將早晚的景象描繪了出來,
寫出了山谷“晦明變化”的特點
2、兩篇文章都注意了駢散結合,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
3、兩篇文章都注意了動靜結合,
如《岳》中“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這句話,
描寫了寧靜的夜晚岳陽樓的景象,其中“靜”字突出了夜晚的寧靜,
“浮光躍金”中“躍”又給人一種靈動的感覺,
兩者相結合,就將夜晚寧靜却又不乏生氣的特點寫了出來,
《醉》中“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既寫出了樹林枝葉繁茂,
又寫出了鳥的叫聲,給人以一種生動,不乏味的感覺
4、兩篇文章語言都很生動凝練,
如《醉》中“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只有21個字,却將四季的景象都描繪了出來,且都抓住了它們的特點來寫。
【不同點】:
1、《岳》中的景物描寫給人以一種波瀾壯闊、氣勢宏偉的感覺,
《醉》中一開始的景物描寫則給人以一種九曲回腸的感覺,
如第1節中“林壑尤美”中一個“尤”字,
就將琅琊山從衆多山中突出了出來,
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中一個“聞”字
就將讀者從琅琊山帶到了泉水,
下文又從一個“峰迴路轉”由泉寫到了泉上的亭,
這樣環環相扣,吸引著別人去往下看
2、雖然兩篇文章都是駢散結合,
但《岳》文在語言上駢句散句結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
四字短語成雙成對,琅琅上口,婉轉有力。
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
且立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調鏗鏘;思之,文情壯美。
而《醉》文雖也使用駢散結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新。
僅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獨領風騷。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
還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叙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
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
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文章層次分明,
聲律節奏起伏,音韵和諧悅耳。
這些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飛升。
3、《岳陽樓記》運用了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如課文開頭兩段,用概括的語言交待了寫作緣由,
進而引出岳陽樓景色特點以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觀感,這是叙事。
第3、4段,把岳陽樓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景物及“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感情,
用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是描寫、抒情。
最後,由感嘆引出作者的見解,點明中心,這是議論。
由敘述引出寫景,寫景中蘊含著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寫又有力的襯托了下文的議論。
而《醉翁亭記》中只用了記敘、描寫、議論,沒有抒情。
4、《岳》中整篇文章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如用陰景和晴景做對比等等,
但《醉》中就沒有這樣做
5、兩文的主題深度有別。
《醉》中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
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
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
而《岳》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范仲淹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後,
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懷,
幷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爲己任的高風亮節
[ 以上資料來自奇摩知識 ] ♥大草整理送給蔔蔔